海南糟粕醋,正從地方風味走向大眾視野。
截至目前,話題“糟粕醋火鍋”在抖音上的播放量近10億;近三個月,糟粕醋在小紅書上的相關筆記超1萬篇。
日前,海南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推動糟粕醋產業高質量發展相關事宜,提出“培育一批叫得響、有特色的海南糟粕醋品牌”。
從民間自發的口碑傳播,到政府層面的產業布局,這碗漁家酸湯到底有多火?其“升級密碼”又藏在哪?

糟粕醋小吃。圖源:深夜愛報社微信公眾號
糟粕醋有何魅力?
近兩年,酸湯的風潮席卷全國。其中,以糟粕醋為代表的海南酸湯也引發關注。
紅餐產業研究院《酸湯風味觀察報告2024》顯示,貴州酸湯、云南酸湯、海南糟粕醋成為熱門酸湯種類。
能在一眾酸湯中脫穎而出,海南糟粕醋有何獨到之處?
糟粕醋,原本是釀制米酒時舍不得扔掉的米渣,意外發酵成為酸醋,后經過不斷地改良,最終形成了具有微辣酸甜可口獨特風味的糟粕醋。
起初,糟粕醋還只是用來煮些海菜、豬雜、牛雜、貝類等普通食材做成街邊小吃,之后逐漸搭配上各類海鮮、蔬菜,作為糟粕醋火鍋并逐漸流行起來。
在小紅書和抖音等社交平臺上,糟粕醋穩坐不少吃貨的必吃榜單,一眾網友將糟粕醋稱之為“掌管水煮菜的神”,有網友形容糟粕醋“簡單一煮都能鮮掉眉毛,嗦完碗底還要舔勺!”
年輕人迷上了這股酸辣味,也讓糟粕醋沖出了海南。
如今,糟粕醋店面已開到了北京、上海、廣州、沈陽等地,還陸續出口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
據海南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聯合文昌市政協、定安縣政協收集的調研數據,2024年全年,海南糟粕醋行業產值約為1億元。
這份火熱,絕非偶然的味覺風潮,而是消費升級背景下的必然結果——
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飲食的追求趨向為健康、營養、美味。而以大米為發酵基底、低脂低卡、帶著獨特酸辣味的糟粕醋,精準契合了這一需求。
另一方面,這是體驗經濟的活力體現。消費者不再只為飽腹買單,也愿意為“文化探索”付費。

瓶裝糟粕醋。圖片由商家提供
作為海南漁民智慧的結晶,糟粕醋承載著百年海洋文化——從大米發酵的古法工藝,到海菜提鮮的漁家巧思,一碗醋湯里,藏著海南漁鄉的鮮活敘事。
一些年輕人在社交平臺上初見糟粕醋,便被其極有辨識度的吃法所吸引,評論區高頻詞是“好奇”“想嘗鮮”。
“以前糟粕醋都是本地人吃,現在游客占七八成。”文昌鋪前鎮林花糟粕醋的門店負責人何金岳感嘆,這種對地方特色文化的認同與好奇,驅動了消費行為。
從滿足味蕾需求到滋養精神文化,一碗糟粕醋,不再只是舌尖上那口酸辣鮮香,也在逐漸成為地域文化的生動注腳。
熱度何以持續升溫?
盡管糟粕醋風頭正勁,但與行業標桿相比,差距仍十分明顯:目前貴州酸湯產業規模突破25億元,品牌化程度較高,而海南糟粕醋多為作坊式生產,標準化不足。
調研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海南全省共有糟粕醋生產、餐飲主體270余家,其中51.9%在近5年內成立,且企業規模相對較小。
業內專家表示,糟粕醋產業規模難以壯大的核心瓶頸主要在于消費認知的地域局限、供應鏈體系的脆弱性以及消費場景的單一性。
要讓糟粕醋“更火”,需打好一系列組合拳。
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明確了產業發展的思路,即編制一個頂層設計、制定一套標準體系、建設一批產業集聚區、打造一個知名品牌體系、講好一個故事、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出臺實施一部規章法規,正是以堅持工業化思維、全產業鏈思路破解傳統產業“有品類無品牌、有技藝無標準、有傳承無創新”的困局。
具體來看,可從多方面發力。

定安縣雷鳴鎮山地村,一家食品技術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正在灌裝糟粕醋。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袁琛 攝
比如,多方挖掘新消費群體。
面對年輕消費者,可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平臺,展示糟粕醋的創意吃法,讓糟粕醋這一傳統美食融入潮流飲食文化;在拓展海外市場方面,可結合海南自貿港的跨境優勢,讓糟粕醋高效“走出去”。
又如,不斷提升產品力。
一方面,要強化產品創新,避免同質化競爭。目前,市場上的糟粕醋產品仍以液態醋、速食湯為主,品類較為單一。企業可進一步延伸產業鏈,開發糟粕醋風味的零食、調味品等,讓“糟粕醋IP”更具多元化價值。
另一方面,要解決供應鏈痛點,目前倉儲、運輸環節的損耗率較高。這就需要政府與企業協同,建設標準化的生產基地,引入冷鏈物流和智能倉儲系統,降低成本,保障品質穩定。
同時,要加快制定糟粕醋的地方標準,從食材選擇、發酵工藝到安全檢測,形成全流程規范,讓“海南糟粕醋”成為可信賴的品質標簽。

3月15日,俞敏洪及其團隊在文昌鋪前鎮品嘗糟粕醋火鍋。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茂 攝
再如,持續拓展消費場景。
目前,糟粕醋的消費場景仍集中在餐飲和家庭烹飪,可挖掘的空間還有很多:在旅游場景中,打造糟粕醋文化體驗園,讓游客參與釀造、品嘗、DIY等活動,還可推出糟粕醋特色“伴手禮”;在辦公場景中,可推出小包裝的糟粕醋零食等,滿足上班族的“健康加餐”需求。
當消費場景足夠豐富,糟粕醋才能以更多樣化的產品形態,覆蓋更廣泛人群,形成持續的市場熱度。
正如海南永芳糟粕醋商務經理劉筱筱提出,文化的賦能、品質的支撐、創新的延伸是海南味道突破地域限制,擴大影響力,從地域符號升級為超級IP的關鍵。
瓊味出圈還有哪些可能?
事實上,糟粕醋“登上”省政府會議桌,不僅是為一碗醋的發展謀篇布局,也是在為海南特色美食產業的升級探路。
在海南豐富的美食版圖中,除了糟粕醋,還有文昌雞、清補涼等特色美食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出圈,當然也有不少優質地方美食仍“養在深閨人未識”。

文昌雞。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袁琛 攝
比如海南粉,作為海南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之一,目前仍以街頭小店為主,缺乏標準化的包裝和規模化的生產,難以“出島”;
再如儋州米爛、定安粽子、錦山牛肉干,雖在本地享有盛名,卻因品牌意識薄弱、產業鏈不完善,未能形成全國性的影響力;
還有椰子粉、黃燈籠辣椒醬等特產,雖有一定的市場基礎,但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新升級,難以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
這些待出圈的瓊味,如同散落的珍珠,亟待一條產業鏈的線將它們串聯起來,形成“瓊味矩陣”的合力。
日前,在“瓊味出圈?產業突圍——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升級研討會”上,企業家、專家與電商平臺負責人碰撞出的產業思路,也為糟粕醋、清補涼等瓊味美食突破地域限制、實現規模化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參考路徑。

糟粕醋火鍋底料。圖片由商家提供
海南椰語堂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玉明分享了清補涼從路邊攤到全國地域名小吃代表品牌的成長歷程。
趙玉明表示,要通過產品高端化、文化符號化、渠道立體化,將海南清補涼打造成為全國品類代表,實現地域符號文化消費品牌的跨越式發展。
錦山亞妹牛肉干的掌舵人、海南亞妹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玉妹提出,海南可依托自貿港優勢,整合牛肉干、糟粕醋、椰子制品等特色產品打造“瓊味組合”,通過全渠道推廣建立供應鏈體系,實現海南好物全國化突破。
與會專家嘉賓一致認為,激活“瓊味出圈”需從三方面發力。
政策上,可建立海南特色美食產業發展協調機制,按品類制定差異化扶持政策,引導創立高端品牌,還可借自貿港優勢搭建“瓊味出海”平臺。
品牌方面,培育龍頭企業帶動中小微企業,強化品牌效應塑造“瓊味IP”,提升整體知名度。
創新方面,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升級,如清補涼做健康款、糟粕醋出多樣產品、文昌雞拓新品類。瓊味跟著需求變,消費者自然常惦記。
一碗糟粕醋,從街頭小吃到省級議題,也引發了行業內的深層次研討,展現了地方特色美食產業謀求突破的迫切和潛力。
它不是個例,而是眾多瓊味的縮影。
守好老味道,找對新路子,或許小特產就能撐起大產業。
關鍵詞: 海南糟粕醋 糟粕醋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