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當下我國基層治理正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以及新的任務,鄉村振興朝著縱深方向不斷推進,社區治理對于精細化的需求變得日益凸顯,基層工作所有的復雜性以及專業性持續提高,急切需要一支素養過硬的青年干部隊伍來提供支撐。青年干部身為基層治理的新生力量,同時擁有理論方面的優勢以及創新活力,但他們大多時候缺少基層實踐的鍛煉,在應對復雜問題以及服務群眾等方面存在能力上的不足?;诖耍绾我揽炕鶎訉嵺`,幫助青年干部迅速提升綜合素養,讓他們可以適應基層工作的需求,充分發揮出在基層治理當中的積極作用,成了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課題,也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現實方面的依據。
一、基層實踐對青年干部綜合素養提升的作用
(一)理論聯系實際,提升專業能力
基層是青年干部專業能力得以轉化的關鍵場所。校園里學到的理論及專業知識大多是抽象的概念,但參與鄉村振興項目時,需要運用經濟學知識分析本地資源狀況,并結合市場情況來制定方案。推進社區治理工作時,要依據管理學原理優化服務流程,在理論落地的不斷試錯過程中,數據研判和方案執行等實戰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實現了從“知”到“行”的跨越。
(二)增強溝通協調能力
基層多元主體存在著訴求差異,這使得青年干部有必要錘煉溝通協調的本領。面對村民對相關文件內容感到困惑時,青年干部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拆解相關條款。調解物業與居民之間的收費矛盾時,要兼顧雙方利益并組織協商。對接跨部門項目時,需清晰地傳達目標,同時化解職責交叉帶來的難題。在經歷一次次的傾聽、疏導以及統籌的過程中,青年干部可逐漸掌握換位思考和精準表達的技巧,讓溝通協調從“被動應對”轉變為“主動駕馭”。
(三)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基層問題具有復雜性和突發性的特點,這為青年干部提供了一個如同“實戰課堂”般的鍛煉環境。發生暴雨致使農田被淹的情況時,青年干部需要迅速開展救災工作,并協調各類物資,依據受災的具體程度來制定相應的幫扶以及補種方案。應對社區養老缺口這一問題時,青年干部則要深入調研老人的實際需求,整合衛生站以及志愿者等多方面資源來搭建起一套服務體系。在經歷“發現問題、分析根源、落地解決”的完整閉環過程中,青年干部的應急處置能力、資源整合能力以及精準施策能力都得到強化,逐步成長為可有效解決各種問題的“能手”。
二、當前青年干部在基層實踐中素養提升存在的問題
(一)適應期較長
青年干部大多是從校園或者機關進入到基層工作的,可能會面臨“水土不服”的狀況。一方面,他們對基層的人情世故以及工作邏輯不熟悉,不懂得如何處理鄉村鄰里之間的關系,也不了解社區治理當中的隱性規則;另一方面,他們對基層復雜的工作內容很陌生,在面對征地拆遷、矛盾調解等事務的時候根本無從下手。有一部分干部因為缺少基層生活的經歷,和群眾溝通時存在隔閡,很難快速融入工作環境,入職之后的3個月至6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里,依舊沒辦法獨立承擔核心任務,這對工作推進的效率產生了影響。
(二)培訓與實踐結合不足
當下對于青年干部的培訓大多是以理論授課為主要方式,其內容著重于理論解讀,這與基層的實際需求相脫節,沒有結合當地情況的特點來分析。在教授矛盾調解技巧時,缺少真實案例模擬以及現場實操的環節。培訓時間集中在入職的初期階段,后續很少會結合工作中的難點來開展“靶向培訓”,使得青年干部所學到的知識難以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出現“學用兩張皮”的現象。
(三)激勵機制不完善
基層青年干部的激勵機制呈現出“重精神輕物質”以及“重結果輕過程”的狀況。在物質層面,補貼、績效獎勵同工作強度并不相稱,晉升渠道較為狹窄且周期漫長,致使部分干部長時間處于“干多干少差別不大”的情形之中。在精神方面,表彰獎勵大多集中在年末,對于日常工作里的優秀表現缺少及時的認可,而且激勵標準不清晰,沒有依據基層工作的特性來細化考核指標,難以精確衡量干部的付出,使得部分干部工作積極性遭受打擊,缺失主動提升素養的動力。
三、基層實踐視角下青年干部綜合素養提升機制的構建
(一)完善培訓體系
圍繞“需求導向、實戰賦能”這一核心來完善培訓體系,以此打破傳統的“一刀切”模式。在前期階段,借助問卷調研、座談會等形式,精準摸排出青年干部于基層工作里存在的能力短板,如鄉村振興過程中的產業規劃能力、社區治理之中的矛盾調解技巧等,依據這些情況分層分類設計培訓內容。對于剛入職的干部,開設理論基礎、群眾工作方法等基礎課程,再搭配上田間地頭、社區服務現場的實景教學,幫助他們快速適應環境。對于有一定經驗的干部,重點聚焦于數字化治理、應急處突等進階內容,引入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方式,邀請基層的“老法師”以及業務骨干來分享實戰經驗。構建“培訓-實踐-反饋”閉環,培訓之后安排干部參與專項任務,依據實踐表現來調整后續培訓重點,促使培訓內容與基層實際需求緊密契合,防止出現“學用脫節”的情況。
(二)建立導師幫帶制度
構建導師幫帶制度,其特點是可實現精準匹配且全程賦能,以此為青年干部的成長搭建起相應的階梯。對于導師隊伍要進行嚴格篩選,優先挑選那些擁有5年以上基層工作經驗、工作實績較為突出、群眾認可度較高的干部或者業務骨干,同時明確導師需要有理論解讀、實務操作以及心理疏導等綜合能力。依據青年干部的專業背景、崗位需求以及個人的能力短板,進行“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匹配,比如讓農業專業的干部跟隨負責鄉村振興工作的導師,讓法律專業的干部跟隨擅長矛盾調解的導師。同時,明確幫帶的具體內容以及周期,導師要制定出個性化的幫帶計劃,借助日常跟班指導、定期談心談話、共同處理重難點工作等方式,傳授基層工作經驗、溝通技巧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每季度開展一次幫帶成效評估,結合干部的工作表現、群眾評價來調整幫帶策略,保證導師資源精準地作用于干部素養的提升,幫助青年干部少走彎路。
(三)健全激勵機制
構建激勵機制,重視物質層面又兼顧精神層面,既關注過程又看重結果,以此激發青年干部提升自身素養的內在動力。在物質激勵方面,對基層補貼發放標準進行優化,把補貼與干部在基層的工作實際成果以及素養提升的具體成效相聯系,對于在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重點工作中表現出色的干部,提供額外的績效獎勵。拓寬干部的晉升渠道,在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時優先考慮有基層實踐經歷且素養優秀的青年干部,設置“基層專項晉升名額”,打破傳統的“論資排輩”限制。在精神激勵方面,建立常態化的表彰機制,在年終評選“優秀基層青年干部”,對于日常工作中有亮點表現的青年干部,比如成功解決復雜矛盾、創新工作方法等,及時給予通報表揚并頒發榮譽證書,還可以借助單位官網、公眾號等平臺宣傳這些先進事跡。此外,細化考核指標,將素養提升情況分解為運用能力、群眾滿意度、任務完成質量等可量化的維度,定期開展考核并公開結果,讓激勵更具針對性和公信力,充分調動青年干部主動提升自我的積極性。
結語:
總之,基層實踐對于青年干部綜合素養的提升起著關鍵作用。盡管當下青年干部在基層成長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問題,但借助構建科學完備的提升機制,可有效地突破困境。完善的培訓體系、精準的導師幫帶制度以及全面的激勵機制,凝聚力量推動青年干部在基層實踐中彌補不足、提高能力。隨著相關機制的落實與優化,有望培養出更多契合基層治理需求的優秀青年干部,鞏固基層治理基礎,為鄉村振興、社區發展等基層工作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羅瑩?交通運輸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廣州航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