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證監會例行發布會上,針對近期市場對“科創板、創業板包容性增強會否造成IPO大規模擴容”的擔憂,證監會新聞發言人李明表示,證監會將繼續嚴把發行上市入口關,做好逆周期調節,不會出現大規模擴容的情況。當前,全球主要市場都在主動適應科技發展趨勢,加大制度機制創新,在持續吸納優質企業、改進監管服務同時也反過來促進了二級市場的活躍和走強。
回溯到一個月前,6月18日,科創板 “1+6”政策舉措出臺,證監會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將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更多前沿科技領域企業納入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適用范圍;對于適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的企業,試點引入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面向優質科技型企業試點IPO預先審閱機制等。創業板改革方面,6月18日,創業板第三套上市標準同步亮相,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
文件一出,不少相關產業的企業火速開啟IPO輔導備案。
2025年以來,截至8月7日,證監會新增披露的全國輔導備案企業約243家, 6月、7月兩個月合計新增輔導備案企業約112家,遠高于前五個月平均每月20家-30家的水平,顯示出在政策暖風的背景下,企業上市籌備熱情出現明顯升溫。
不過,真正走到發審會門前的只有 43 家,過會率95.35%;新增IPO上市62家,募資總額超過634億元。不難看出,IPO企業供給端溫和增長,但所謂“擴容”并未發生,監管層把節奏牢牢卡在了“滴灌”而非“漫灌”。
除了首發批文、上市的節奏控制,過去大半年,證監會悄悄把“逆周期調節”貫徹在多個方面。
一方面,證監會對產能過剩領域實施“紅燈暫停”,對硬科技、綠色低碳實行“綠色通道”,但同步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另一方面,2025 年,證監會繼續對 IPO 在審企業實施 25% 左右的現場檢查比例,延續2024年監管力度,嚴控IPO質量,遏制“帶病申報”問題。再者,今年5月16日,證監會修訂發布《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 “并購六條”配套措施正式落地,進一步推動并購重組向產業整合、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方向推進,比如私募基金鎖定期與退出期限反向掛鉤等,鼓勵科技企業通過并購強鏈補鏈,而不是扎堆IPO。
有投行人士對此表示,放眼全球交易所,納斯達克允許未盈利 AI 企業直接上市,港交所推出“特專科技”章節,而A股上述一系列政策的落地,保障了科創板、創業板包容性增強的節奏和效果,也對“全球主要市場主動適應科技發展趨勢,加大制度機制創新”給出了中國解法。
稿件來源網址: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508093480486752.html
關鍵詞: 證監會 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