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財經·證券導報記者 郭靜瑜
你多久沒吃絕味鴨脖了?
曾經,無論是繁華的商業街,還是熱鬧的旅游景點,絕味鴨脖那標志性的紅色招牌隨處可見,成為眾多消費者的休閑零食首選。
然而,9月23日,因少計營業收入,絕味食品(603517.SH)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證券簡稱變更為“ST絕味”。
這一消息不僅讓投資者震驚,也讓曾經喜愛絕味鴨脖的消費者大跌眼鏡。
從海南的街頭巷尾到全國的大街小巷,絕味食品的門店見證了其曾經的輝煌。這個曾經市值突破600億元的“鴨脖大王”,用五年少報7.24億元營收的財務造假行為,為自己貼上了資本市場的“失信標簽”,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
五年少報7.24億元 監管重罰
當其他公司都在虛增利潤時,這家鹵味巨頭卻反其道而行之。
中國證監會湖南監管局調查顯示,2017年至2021年間,絕味食品通過不確認加盟門店裝修業務收入的方式,連續五年少計營業收入,累計金額達7.24億元。這一數字分別占各年度公開披露營業收入的5.48%、3.79%、2.20%、2.39%和1.64%,形成了一條持續“美化”的財務曲線。
監管文件顯示,這場造假源于企業對加盟門店裝修業務的故意隱瞞。
時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戴文軍知悉公司實際管理加盟門店裝修業務,未對加盟門店裝修業務進行規范管理,未將其納入上市公司經營、核算體系。時任公司財務總監彭才剛安排財務部員工出借個人銀行賬戶,未規范加盟門店裝修業務的核算。中國證監會湖南監管局擬決定對絕味食品、戴文軍、彭才剛、彭剛毅分別處以400萬元、200萬元、150萬元、100萬元的罰款。
“這不是簡單的會計差錯,而是蓄意的財務操縱。”一位資深財務審計師向記者分析,裝修業務收入通常與門店擴張直接相關,隱瞞該部分收入可以在后期通過“補充確認”調節業績,形成財務蓄水池。
值得注意的是,絕味食品在2019年底實現“萬家門店”目標,2022年底門店數更是達到15076家的峰值,這段高速擴張期恰與財務造假時段高度重合。
公司財務造假的曝光引發連鎖反應。
2024年8月15日,立案公告發布后,次日,絕味食品股價即一字跌停。截至2025年9月23日收盤,公司股價報13.77元/股,總市值僅83.45億元。對比2022年初約667億元的市值高點,這段時間內市值蒸發約584億元,跌幅高達87%,相當于每天蒸發超5300萬元市值。
“ST絕味”的標識不僅意味著5%的漲跌幅限制,更在投資者心中留下了信用污點。
擴張神話破滅:從萬家門店到閉店潮涌
市值雪崩的背后,是絕味食品線下帝國的快速萎縮。
作為鹵味行業“跑馬圈地”模式的代表,絕味食品曾創造過驚人的擴張速度——從2019年底的10954家門店,到2022年底的15076家,三年凈增4122家,平均每天新增3.8家門店。這種依靠加盟模式的野蠻生長,在資本市場造假曝光后遭到反噬。
第三方平臺“窄門餐眼”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15日,絕味食品在營門店數僅為10838家,較2024年6月末的14969家減少4131家,不到一年時間閉店率高達27.6%。
海財經·證券導報記者注意到,在2024年年報和2025年半年報中,絕味食品已不再披露門店具體數量及增減信息。這種數據回避本身就折射出經營壓力。
門店數量的急劇減少直接反映在業績上。
其2025年中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8.20億元,同比下降15.57%;歸母凈利潤1.75億元,同比下降40.71%。分季度看,2025年第二季度鮮貨類產品營收同比下降23.27%,加盟商管理收入下降26.54%,核心業務全面承壓。東吳證券研報指出,“2025年Q2閉店情況和單店營收都仍有壓力”,印證了終端經營的困境。
絕味食品官方數據顯示,加盟一家絕味鴨脖,在縣級城市、地級城市和省級城市預計所需總費用分別為8.94萬元、15.52萬元和15.99萬元,店鋪投資回報期約為14個月。
然而,實際情況卻與官方數據存在差異。海口海甸島一家已關閉的絕味鴨脖門店老板向記者透露,在店鋪尚未開業的情況下,一家普通絕味鴨脖門店前期投入肯定超過15.99萬元,這其中包含加盟費及保證金合計約3萬元,裝修、設備及培訓費用10萬元(大型店在15萬元左右),還需要支付日常食材、水電房租等,“在海口能在14個月內達到絕味鴨脖官方承諾的投資回報期的門店很少。”
多位絕味鴨脖的店員向海財經·證券導報記者表示,選址決定了客流量及該區域的綜合消費能力,如果周邊人群購買力不強,由于客單價不高,即使消費者多,門店賺的錢也不一定能支付房租。
行業分析師認為,絕味食品的閉店潮具有典型性,過度依賴加盟擴張帶來的管理失控、產品同質化嚴重、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等,再疊加財務造假暴露后的品牌信任危機,多重因素導致了系統性風險爆發。
數據顯示,絕味食品的銷售凈利率從2021年的14.77%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5.85%,盈利能力的持續惡化進一步加劇了經營困境。
消費者投訴屢見不鮮 業績承壓開啟堂食探索
在海南這個以新鮮食材消費為主的市場,絕味食品的經營狀況同樣不容樂觀。
安心加盟網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絕味食品在海南省共有123家門店,占全國門店總數的1.54%,主要分布在海口、三亞等城市。
海財經·證券導報記者實地走訪發現,部分門店已悄然關閉。曾經開在泰龍城、明珠廣場、和信廣場等原本的海口熱門商圈的絕味鴨脖店,在近兩年陸續閉店。
除了陸陸續續的閉店潮,消費者投訴在海南市場也屢見不鮮。
記者隨機采訪了周圍的5位好友,就有一位反饋了吃絕味鴨脖拉肚子的現象。
小琳告訴記者,自己是絕味鴨脖店的熟客,經常購買鴨脖、鴨腸等食物,近期出現了一次拉肚子現象。“商家說我沒有當天吃完,可誰會一次性吃兩斤鴨脖?他們也沒提醒要當天食用。更氣人的是客服態度,完全是推卸責任。”小琳說。
記者注意到,這并非個案,僅黑貓投訴平臺就有多起海南消費者投訴絕味食品的記錄,涉及食品變質、異物、售后推諉等問題。
在小紅書、大眾點評等社交平臺上,也不乏絕味鴨脖的吐槽帖以及評論。網友觀點集中在“價位略高”“不夠新鮮”“售后態度差”等方面。
面對危機,絕味食品也采取了多項措施——2024年,公司邀請流量明星擔任代言人,推出小火鴨系列IP,試圖通過品牌年輕化重獲市場青睞。今年7月,公司在長沙落地首家“絕味Plus店”,引入精釀啤酒、鹵肉飯等新品,轉型“餐吧”模式,將單品價格提升至62元,試圖通過場景創新提升客單價。同時,通過贊助音樂節、露營活動等年輕化營銷,探索消費場景多元化。
財報顯示,公司正在推進“區域風味數據庫”建設和模塊化新品開發流程,同時加強數字化工具應用,提升門店效率。2025年6月,絕味食品還聯合美團推出“隨心拼”套餐,聚焦夜宵場景。這些舉措被視為從“即食零售”向“餐飲服務”轉型的重要嘗試。
但轉型之路布滿荊棘。記者注意到,“絕味Plus”目前僅在長沙開出首店,尚未進入海南市場。海南餐飲行業人士分析,海南鹵味消費場景特殊,游客更偏好現制海鮮和本地小吃,外來品牌的堂食探索需要更精準的本地化適配,絕味食品現有的產品創新可能難以打動海南消費者。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轉型能否擺脫路徑依賴。長期以來,絕味食品過度依賴加盟擴張和財務調節,在產品研發和供應鏈管理上投入不足。
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研發費用率僅同比增加0.28個百分點,遠低于管理費用率2.78個百分點的增幅。這種“重擴張、輕研發”“重財務、輕運營”的模式,與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品質體驗要求的日益提升,形成鮮明反差。
截至記者發稿,絕味食品公告稱將追溯調整財務報表并加強內控建設,爭取在滿足條件后申請撤銷風險警示。但資本市場和消費市場的雙重信任危機,讓這家曾經的鹵味巨頭前路迷茫。
關鍵詞: 有點新消費 絕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