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新能源消納和調控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聚焦新能源大規模開發與高質量消納的核心命題,提出分階段目標及七大重點任務,旨在構建適配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電力系統,支撐碳達峰及國家自主貢獻目標。
能源領域專家和企業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分類引導各類新能源有序發展、增強新型電力系統適配能力將成為關鍵。發電、電網、輸配電設備制造等領域的大型央企已推進相應布局。
開發規模持續擴大
新能源需分類有序發展
當前,我國新能源發展正處于由規模化擴張向高質量轉型的關鍵階段:盡管開發規模持續擴大,但消納機制不完善、系統適配能力不足、市場化程度不高等問題仍較突出,部分地區新能源棄電現象時有發生,跨區域資源配置效率有待提升,成為制約新能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瓶頸。
新能源裝機規模還將成倍增長。9月24日,我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宣布新一輪自主貢獻目標,明確2035年全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要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爭達到36億千瓦以上。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已突破17億千瓦;要實現2035年自主貢獻目標,未來10年每年還需新增約2億千瓦風光裝機。
對此,《意見》提出第一條分階段發展目標:到2030年,協同高效的多層次新能源消納調控體系基本建立,持續保障新能源順利接網、多元利用、高效運行,新增用電量需求主要由新增新能源發電滿足。新型電力系統適配能力顯著增強,系統調節能力大幅提升,電力市場促進新能源消納的機制更加健全,跨省跨區新能源交易更加順暢,滿足全國每年新增2億千瓦以上新能源合理消納需求,助力實現碳達峰目標。
為實現上述目標,《意見》明確了重要實施路徑。開發布局方面:分類引導各類新能源有序發展;統籌“沙戈荒”基地外送與就地消納;優化水風光一體化開發;規范海上風電布局;科學推進省內集中式新能源建設,同時拓展分布式新能源開發空間;通過多元化布局提升整體消納能力。模式創新層面:推動新能源集成發展與產業融合;支持“沙戈荒”地區構建產業鏈協同體系,促進高載能產業向清潔能源優勢地區轉移;發展源網荷儲一體化、綠電直連等就近消納新業態,實現“以綠造綠”和負荷靈活調節。
11月10日,中國華電董事長、黨組書記江毅在華電寧夏公司調研時表示,要搶抓新能源發展機遇,重點加快“以大代小”風電項目建設。今年9月,中國華電在寧夏中衛市海原縣舉行華電海原“以大代小”100萬千瓦風電項目開工儀式。該項目計劃通過“等容+增容”組合模式,將原有30萬千瓦老舊機組升級為100萬千瓦高效風場,實現裝機容量提升逾兩倍,是風電領域“以大代小”創新模式的重大實踐。
11月10日,振華重工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公司自主研制的“振華30”輪近日完成國內首個萬噸級海上鋼結構——陽江三峽青洲五、七海上換流站下部結構的“浮+吊”安裝作業。青洲五、七柔直送出工程是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的海上柔性直流輸電送出工程,每年可為用電負荷中心輸送77億千瓦時綠電。此外,公司還與多家大型電力央企合作,持續突破深遠海風電場建設難題,助力風電等可再生能源項目大型化發展。
系統能力提升是關鍵支撐
增強新型電力系統適配能力成關鍵
為了更好地消納和調控新能源,《意見》提出另一條分階段目標:到2035年,適配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電力系統基本建成,新能源消納調控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在新能源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作用,新能源在全國范圍內優化配置、高效消納,支撐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光伏、電動汽車、儲能等新能源產業在國際市場上技術、質量及競爭力均處一流水平,上游產業發展已無瓶頸。接下來的核心問題集中在中游與下游,其中中游問題更為關鍵。當前新能源占比持續提升,消納壓力日益增大。傳統能源基礎設施適配的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穩定能源,而新能源雖已發展十余年,但規模擴大后對電網的壓力愈發顯著。若推動新能源進一步走向市場,其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將凸顯,同時會給電網帶來更大壓力。
在林伯強看來,“十五五”的核心任務是新型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支撐新型能源系統的關鍵抓手,承擔著連接能源供應與終端消費的重要作用,首要目標是解決新能源穩定性問題——這是保障新能源高速發展及實現“雙碳”目標的必要前提。
具體可從五個方面推進:一是煤炭清潔化與靈活性改造,這是保障新能源發展的基本盤,通過改造提升傳統能源對新能源的支撐能力;二是儲能體系建設,未來可加大部署電網側儲能,通過儲能和經靈活性改造后的煤電機組更好支持新能源進一步發展;三是隨著電動車滲透率不斷提升,未來應推動電動車成為重要儲能場景,通過車網互動發揮儲能作用——若電動車及充電樁規模足夠,車網互動的儲能場景模式就能實現;四是重視氫能產業布局,西北風電、光伏資源豐富,當前主要通過“新能源+煤電”捆綁經特高壓通道外送,未來即便在西北當地布局數據中心等產業,仍需依托儲能,但“儲能+新能源+特高壓”成本會很高,氫能可作為運輸通道連接西部能源基地與東部負荷中心,可能更具備發展競爭力;五是電網智能化改造,利用人工智能與數字化技術提升電網對新能源出力的預測精度和靈活調控能力,更好地匹配能源供需。
11月10日,中國能建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倪真與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錢朝陽舉行會談。倪真表示,希望與南方電網在特高壓及智能電網、新型儲能、抽水蓄能、綠色低碳技術、國際業務等領域深化務實合作。錢朝陽表示,展望“十五五”,希望與中國能建加大合作力度,合力推進能源互聯互通建設,合力打造能源技術發展高地,合力開拓能源全球合作藍海。
《意見》還提出,市場化機制完善是重要保障。強化新能源消納既需技術創新支撐,也需政策保障優化新能源消納管理機制,明確主管部門的分工責任,并強化監測監管與目標執行。
通過一系列路徑相互協同,形成覆蓋開發、消納、調控、保障的完整體系,為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稿件來源網址:https://paper.cnstock.com/html/2025-11/11/content_2144350.htm
關鍵詞: 新能源 能源領域 新型電力系統